新闻荐读
写给英雄城的一封信
征文选登
↓↓↓
从一座木桥到十桥同架
敬爱的南昌:
展信安。
我今年93岁了,在梅岭脚下长大,那些山间的竹涛声、溪涧的流水声,还有当年挑着竹货往城里赶的脚步声,经常在耳边萦绕,让我想起那些年轻时候的日子。有些心里话,总想着跟您好好絮叨絮叨。
依稀记得,我幼年时,那时的村民们除了种田外,还靠着梅岭山上的毛竹讨生活。老人、孩子们围着竹料忙活,刨的刨、削的削,把竹料做成竹筒和竹筷子送去城里杂货店售卖。1949年冬天,17岁的我跟着大哥挑货进城。他挑六捆竹筷子,我挑四捆,每捆十扎,一扎正好100双,担子压在肩上,刚开始还能直着腰走,走得久了,肩膀就像被烙铁烫过似的,火辣辣地疼。
那时,梅岭的山路是我们与外界相连的命脉。去城里需要走路翻过梅岭,走过南昌当时唯一的跨江大桥旧八一大桥,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旧八一大桥。旧八一大桥桥面是木板铺的,透过木板间的缝隙能看见底下江水泛起的白沫。大哥见我害怕,安慰道:“别怕,我在前面领路。”我咬着牙跟上,竹篾碰撞的声音在空旷的江面上格外清晰。大哥的背影在前面晃动,他每走两步就回头叮嘱一句,声音被江风刮得有点散,却句句都落在我心头。那些晃动的木板、大哥前倾的背影、被风吹散的话语,刻进我心里成了忘不掉的温暖。
展开剩余50%几十年后的清晨,我站在新八一大桥的观景台上,看到一架架钢铁长虹在朝阳里舒展腰身。南昌大桥上车流如织,与江面上的粼粼波光交相辉映;生米大桥横跨两岸,把红谷滩的现代楼宇与老城的青瓦灰墙系在一起;复兴大桥车轮碾过桥面的声响,与江浪拍岸的节奏交融成歌……这些桥,早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是串起柴米油盐的生活脉络,成为市民丈量幸福的标尺。
还有正在建设的隆兴大桥、昌南大桥、汇贤大桥,它们像一条条即将腾跃的巨龙。“以前怕路远不愿去,现在一座座大桥接连开通,我们也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和邻居聊天,话语里藏着对您最质朴的真情。
暮色降临,桥梁的灯光次第亮起。八一大桥与对岸的滕王阁隔江相望,LED灯带勾勒出飞檐斗拱的轮廓,与现代桥体的流光溢彩相映成趣。我想,大哥若还在,定会像当年牵我过桥那样,牵着孙辈的手走过这些桥,只是这次他不必再时刻安慰,只需指着远处的桥影说:“你看,咱南昌的桥,都架到天边去了。”
作为南昌人,我为自己的城市感到无比自豪。我知道,那些横跨赣江的桥梁不只是路的延伸,更是一代代南昌人骨子里的韧劲在流淌,刻着“敢为人先”的英雄气,这奔涌不息的赣江水,就像咱南昌人的日子,永远朝着光亮处去。
熊光梅
2025年8月1日
目前活动正在火热征集中
大家可以踊跃投稿
↓↓↓
投稿方式
发布于:江西省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