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涛涌动、笋香浓郁,七月,又逢新一季西牛麻竹笋上市时节。
西牛麻竹笋的“新”,是时令的更新,也是产业发展的革新。近年来,清远积极以新思维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动西牛麻竹笋格局推新、科技创新、链条迎新、市场尝新,让这曾经深藏山野的“剥皮黄金”,发展成为了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标杆。
7月27-28日,2025年第三届清远西牛麻竹笋尝鲜季暨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在清远英德启动。新一季的西牛麻竹笋,将带着孕育数月的鲜甜走向市场,也将承载着百亿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希望,迈向新征程。
格局推新
多方聚力规模达新高
从过去的60余万亩,到如今的近100万亩,西牛麻竹笋的种植规模在几年间实现了巨大飞跃。这背后,是多方整合资源,聚力推动的成果。
竹林郁郁葱葱。
据了解,随着西牛麻竹笋迈向全产业链发展阶段,已成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力量。一株小竹苗掀起“植竹增绿、植竹生金”热潮,大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其中,植竹增绿两年内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24万亩,鼓励村民在“五边”开展“见缝插竹”“全域植竹”。同时鼓励农民开“荒”种竹,盘活一批宜林荒山和低质低效林,在联农带农、增收致富方面取得新成绩。
为了让农民放心种、大胆种,当地与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了“麻竹笋价格指数保险”,为种植“兜底”。“麻竹笋价格保险设定0.9元/斤的‘兜底’价格,在保险期内,若保险麻竹笋出产并成功出售,且其价格平均值低于约定的目标价格,保险公司视为保险责任事故发生,将按照合同约定负责赔偿。”人保财险清远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多家银行先后与麻竹笋经营主体签订贷款协议,成功发放产业贷款。据不完全统计,清远英德金融机构已发放麻竹笋产业贷款约7.2亿元,其中2024年发放贷款约3.5亿元。
西牛麻竹笋喜迎丰收。
在2025年第三届清远西牛麻竹笋尝鲜季暨产业招商推介活动上,央广网广东站、南方农村报社、北大荒融媒体、清远日报社、清远市广播电视台、英德市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共同发布了“媒体+”聚力清远西牛麻竹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媒体+创意”“媒体+渠道”“媒体+品牌”“媒体+人文”和“媒体+科技 ”共计五项具体措施。其中根据媒体优势和特长又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让“媒体+”赋能农业产业服务精准化、效果最大化。
数据显示,2022-2024年,麻竹笋种植面积从62万亩提升至99.25万亩,增长60.1%,到2025年上半年,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达100.53万亩,竹林面积稳居全省前列,麻竹笋企业124家,规模加工企业32家,“四上”企业4家,西牛麻竹笋产业已形成“规模有保障、价格有托底”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科技创新
技术护航水平新突破
从过去亩产1000多斤,到如今跃升至3000多斤,西牛麻竹笋的亩产增幅达到了200%。这背后,是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的强劲动能。
在英德西牛镇的174亩试验基地,省农科院专家给竹子注射的“航天宝”微生物菌剂有效防控笋腐病,让麻竹笋产量效益显著提升。“这就像给竹林请了营养师!”笋农笑着说道。
西牛麻竹笋。
据了解,笋腐病会导致竹笋早衰、腐烂,对麻竹笋产量造成的损失达到10%-30%。对此,当地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技术团队支持,研发了微生物菌剂“航天宝”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防治技术,有效防控了麻竹笋的病害问题。
这只是科技创新助力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远和英德有关部门从麻竹种植繁育到种植、采收等全方面加强麻竹笋的科学技术指导,打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提高种植管护水平,有效促进麻竹增产、农民增收。
英德农业农村部门先后组建多支“技术护航小分队”,邀请农技专家送技下乡,围绕选种育苗、合理密植、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极端天气应对等薄弱环节开展教学指导,通过上门“问诊”、案例分析、实操培训、现场交流等举措,切实增强培训实效。
在笋王争霸赛上,获奖笋王比人还高。
2024年以来,英德市共开展麻竹笋技术培训指导7场次,参训受训达513人次,推动解决土壤改良、灾害应对等麻竹笋种植难题34个。“以前总以为多施肥就能高产,结果钱花了笋却长不好。”笋农李大姐感慨道, “专家手把手传授方法,烧根烂根问题三天就解决了!”
此外,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英德市在西牛镇小湾塘面组建设麻竹种植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高效高产及种植机械化示范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麻竹种植水平。
链条迎新
一根麻竹笋可以“72变”
从一根笋,到笋片、笋丝等初加工产品,酸笋、盐渍笋等传统优势食品,再到竹叶茶、竹叶酒、护肤品等功能性产品,再到“以竹代塑”“以竹代饲”及竹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以及竹篮、竹筐等竹制工艺品,西牛麻竹笋实现了裂变出了丰富多样的形态。麻竹笋的“72变”,正是产业链条迎新升级的最佳见证。
近年来,在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英德创建了省级西牛麻竹笋“补改投”产业园,以此为契机,重点扶持西牛麻竹笋加工项目,鼓励企业引进新设备、做深精加工。例如,巨元孖宝公司建成的全自动化无尘生产线,每年可加工即食笋产品超5000吨;清远市供销投资有限公司创新“麻竹笋+”模式,研发出西牛麻竹笋下饭酱、糯米笋、益生菌发酵脆笋等创新产品,公司年产值超3000万元。
麻竹笋精深加工产品。
“只有把初级农产品加工成为标准化商品,产业附加值才能提升。”英德市巨元孖宝麻竹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与此同时,清远市进一步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加大麻竹笋产品创新研发力度,发展“竹下经济”,推动“以竹代塑”和麻竹笋精深加工工艺创新。
在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多条智能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竹原料经过碎解、成型、消毒杀菌等工序后,变身为一套套竹制餐盒、刀叉勺等产品,打包完成后迅速发往国内外市场。据介绍,由老麻竹笋筒、笋壳、竹子加工而成的可再生竹纤维为主的全降解复合材料,在自然条件下128天即可完全降解。
由老麻竹加工而成的可再生竹纤维为主的全降解复合材料。
如今,清远西牛麻竹笋加工企业已达34家,加工生产线从2022年的23条增至54条,深加工食品笋比例到15%以上,当地已形成以即食笋、竹粉可降解餐具为代表的加工产品矩阵,竹叶茶、竹精油、“笋+鱼”“笋+鸡”预制菜产品百花齐放,全链化水平不断提升。
市场尝新
“清远味”飘香海内外
从过去的深藏山野无人知,到如今畅销海内外:日本市场超九成份额由英德供给,柳州螺蛳粉酸笋原料大多数都源自英德,不久前西牛麻竹笋深加工产品更首航南非,市场不断尝新的背后,是西牛麻竹笋产业从未停下“走出去”的步伐。
近年来,清远以“清远好风土”系列区域公用品牌推介活动为核心,先后走进贵州贵阳、四川成都、黑龙江哈尔滨、甘肃天水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扩大麻竹笋消费受众,推动西牛麻竹笋从地方特产蝶变为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
在哈尔滨和天水举行“走出去”推介活动期间,清远与东北、西北多个大型食品餐饮企业和协会达成合作签约,一批笋企和采购商达成农产品购销协议;针对销区饮食习惯,开发西牛麻竹笋东北一桌菜,将西牛麻竹笋与天水麻辣烫、兰州牛肉面有机结合,拓宽消费场景。
2024年10月,西牛麻竹笋区域公用品牌闯进西北市场。
本次活动上,联合广州酒家、清远餐饮行业商会及各大知名餐饮企业,共同研发并推出涵盖不同类型与档次的“西牛麻竹笋一桌菜”,并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精心布局一批“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体验店”,邀请全国食客共同品尝。
清远麻竹笋一桌菜
在国际化方面,西牛麻竹笋企业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和英德市巨元孖宝农业有限公司分别首次向俄罗斯、东南亚国家出口即食麻竹笋产品,广受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月17日,西牛麻竹笋顺利启运南非德班港,正式叩开了非洲市场大门。
西牛麻竹笋制品首次出口南非。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清远已擘画清晰路径。如今的西牛麻竹笋产业,正以“敢为天下鲜”的魄力,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撰文:曹童童
来源:南方农村报
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