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宣朗 写
杨爱源,来自山西五台县门限石村,他是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出来的。他当过晋绥军第六师的师长,还管过晋绥陆军的训练。北伐那会儿,他做了山西陆军第二军的军长,还是北方国民革命军右路军的副总指挥,其实是他管事,总指挥徐永昌只是个名头。到了1928年,他又成了第三军团的军团长,第三集团军整理委员会的副委员长,还帮着委员长阎锡山干活(阎锡山还兼着别的职务)。冬天时,他调去做了察哈尔省政府的主席。1930年,阎锡山和冯玉祥反蒋时,他是第三方面军前敌副总司令,实际上还是他管事,总司令徐永昌只是个名头,他在陇海路上指挥打仗。仗打输了,阎锡山跑到大连去了,杨爱源就成了晋绥警备副总司令(徐永昌是总司令),临时管着山西的军事。那年冬天,山西的军队被张学良改编了,杨爱源变成了陆军第三十四军的军长,还兼任了山西“清乡”的督办,被授予了二级陆军上将的衔。陕北红军东渡抗日时,他当过晋绥军“剿匪”的总指挥,去拦红军。后来他又做了山西新编陆军的总指挥。1937年抗战开始,他做了第六集团军的总司令,还兼着三十四军军长的职务。1939年,他做了教导军的副总司令,帮着阎锡山管事(阎锡山还是总司令),还做了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兼着第二战区各级干部训练委员会的副委员长,帮着委员长阎锡山干活(阎锡山还兼着别的职务)。抗战胜利后,他做了太原“绥靖”公署的副主任(主任是阎锡山),一直到太原快解放时,他才逃到南京,又转到台湾去了。杨爱源是阎锡山手下最铁的心腹。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知道的他的一些事儿。
“询问杨爱源在哪”
1917年,段祺瑞找阎锡山帮忙,让他派陆军第一旅的旅长商震带兵去支援湖南。杨爱源呢,是这支部队里第一团的营长。他们到了湖南湘潭那边,结果整个旅被敌军包围了,武器也被缴了。阎锡山听到这个消息后,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只能叹气,嘴里还念叨着要打听杨爱源的下落,其他的事情都没问。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阎锡山对杨爱源挺关心的。没多久,杨爱源从俘虏营里逃了出来,之后他就升为了团长,然后一路顺风顺水,仕途很顺。
跟着商震一起售卖火车皮
1926年,阎锡山联手奉军和直军击败了冯玉祥,占领了绥远地区,然后让商震当了绥远的都统,杨爱源则带着第六师去了丰镇。因为打了好久的仗,平绥铁路一直不通,平津那边的货物运不进绥远,绥远的土特产也卖不出去。等仗打完了,商人们急着要运货,可铁路的车皮大多被军队控制着,他们只好想办法找军队买车皮。为了避免路上被税关敲诈,还得贿赂驻军,让官兵帮忙押运。从包头到天津来回一趟,车皮费和押运费加起来得好几万。商震刚当上都统的头半年,靠卖车皮就赚了400多万。杨爱源在丰镇也扣了一些车皮,跟着商震这么干了好几次,师部里有些人也捞到了点好处。后来这事儿被阎锡山知道了,说要严查。商震一听,赶紧把他手下专门负责卖车皮的中校副官都某给毙了,说是他私自偷卖,就这么糊弄过去了。听说要办都某的时候,杨爱源还给商震发了电报求情,商震回电说收到消息晚了,人都已经枪毙了。其实那时候都某还关着呢。这事儿训练总监也知道。
1926年,杨爱源当上了晋绥陆军训练的总负责人,他特别推崇孙子兵法中的“动作迅速、攻势凶猛”的训练方法。他不管是讲话还是到各部队视察指导,都硬性规定,距离200米外不准开枪。山西的部队在北伐等战斗中,比较擅长防守,这里面有他很大的功劳。
定县成功突破包围
1927年,山西的军队分两路去北伐,一路走京绥路,另一路走京汉路。杨爱源带着第二军的3个师(第二、第六、第十二师),还有3个炮兵团和半个机枪团(那时候山西总共就一个机枪团),从正太路出发,去拦截走京汉路的奉军。刚开始挺顺利,第二师和第六师接连攻下了正定、新乐、定县这些地方,一直打到清风店那边,才被敌人挡住了。军部和预备队第十二师到了定县县城后,被奉军的戢翼翘带着3个师给包围了。第十二师的师长杨效欧觉得定县城太大,兵力不够用,主张退到西关防守。打了5天5夜,阎锡山派第十旅卢丰年的一个营来帮忙,但没用。到了第六天早上,决定突围撤退。守西关的官兵都从西门突围,往曲阳那边撤,路过行唐、灵寿、获鹿这些县,最后退回了娘子关。清风店那边的两个师也同时撤到了井陉一带。在定县西关突围前,大家以为一出关就会有大战,伤亡肯定不小。结果出关后一个敌人都没碰到,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戢翼翘听说后方涿州被晋军攻占了,已经撤走了。杨爱源这次突围,可真是白忙活了。
大家批评、指责的中心对象。
因为山西北伐的军队里,杨爱源带的第二军人数最多,实力最强,所以大家对右路军期望很高。可当定县那边撤退后,整体战略转为防守,大家的指责就都落到了杨爱源头上。杨爱源觉得,北伐的计划一开始就定好了,每支队伍啥时候打到哪儿都写得很清楚,第二军完全是按计划行事,可其他队伍却没跟上(就连打涿州的队伍都晚了五六天),这才让奉军有机会集中力量打第二军。第二军按命令撤退,本来没错,现在却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他觉得特别冤枉,就让我帮他起草辞职的电报。我跟他说,打仗嘛,输赢都很正常,打了败仗,大家指责;打了胜仗,大家夸奖。北伐战争我们肯定能赢,别说奉军把我们赶回山西,就是赶到黄河边,他们最后还是会失败的,没必要现在就这么生气。但他还是坚持要发辞职电报。第二天,阎锡山回电安慰他,还通知其他部队,说失败的责任在他自己,好让大家别再议论。这样,杨爱源心里才舒服了点。
察哈尔省的省长
1928年11月,阎锡山从北平给杨爱源发了个秘密电报,催他赶紧去北平。我和杨爱源一起去了,才知道阎锡山已经跟南京那边说好,要让杨爱源当察哈尔省的主席。于是我们立马转车去张家口上任。可省政府的秘书长和各厅的处长都是阎锡山直接安排的人,杨爱源以前是军人,现在刚开始管政务,看他们不太配合,心里挺不高兴。有一次,秘书处该办的事被秘书长栗酒敬给耽误了,杨爱源火冒三丈,亲自写了个命令要把栗酒敬撤职,还让我赶紧宣布。我好言好语地跟他说,政府办事的程序跟军队不一样,劝他别急;同时答应会去提醒栗酒敬以后注意,别再拖拉。杨爱源这才慢慢消了气,把撤职的命令收了回去,也就没闹出什么人事风波。
对打败蒋介石这件事心里没底。
1930年二三月份的时候,不少反对蒋介石的人聚在了太原,他们一个劲儿地鼓动阎锡山起兵反蒋,这种氛围越来越浓。
杨爱源有次从张家口回到太原探听情况,等他回到察哈尔省后,我立马跑去当面问他。他问我外界对当前局势怎么看,我回答说,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利益上考虑,现在都不能反蒋。他好奇地问为啥?我解释道:“想当初北伐时,奉军被我们赶出关外,老张(作霖)在皇姑屯挨了炸弹,小张(学良)哪能忘掉我们呢?但要是他帮我们反蒋,没啥好处,因为平津两地不可能给他;要是他帮蒋打我们,平津就轻而易举到手了,小张怎会放过这机会?所以我觉得,要打起仗来,奉军肯定会坐享其成。”听完我的话,杨爱源围着桌子走了好几圈,叹气说:“太原那边一心想着要打,我们要是说不能打,他们准骂我们是叛徒,没办法,只好跟着他们走,但前途希望渺茫啊。”
阎锡山卸任后,临时找人顶替他的位置
阎锡山和冯玉祥联手对抗蒋介石和张学良失败后,阎锡山为了减轻蒋、张对自己的打压,保住山西的老家,决定辞职跑到大连去。他走之前,给杨爱源亲手写了封信,信上说:“星如兄(杨的别号),请转告启予(商震)、次辰(徐永昌)、萃崖、宜生(傅作义)、印甫(赵承绶)、子梁、毅如(杨效欧)、舒民(李生达)、治安(王靖国)、光甫(杨耀芳)各位兄弟:我决定不干了,以后政事归启予管,军事由次辰和星如负责,他们俩当晋绥警备的正副司令。希望各位兄弟能团结一心,好好应对,一起度过难关。”(信的大致意思是这样。)那时候,山西的将领们很反对商震,徐永昌手里也没啥实权,军政这一摊子烂事其实都落在了杨爱源肩上。原来阎锡山总司令部的公文,每天都送到杨爱源家里处理,杨爱源就成了这个过渡时期的顶替者。
蒋介石想要用钱拉拢杨爱源。
阎锡山下台后,蒋介石盯上了杨爱源在山西的影响力,于是玩起了收买的把戏。那时候山西经济困难,突然有一天,太原的祥记公司(孔祥熙有股份)悄悄给杨爱源送了50万大洋,说是南京那边电汇过来的;没过一个月,又秘密送了40万。杨爱源收到钱后挺纠结,觉得处理不好这事儿,可能会引起山西内部的争斗。于是,他召集了各位将领,把钱的事公开了,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分,每个部队都开了正式的收据去领钱。杨爱源把各部队的收据收齐后寄给了蒋介石,连句“谢谢”都没说。蒋介石这下子可亏大了,没挖到阎锡山的墙角,也没搅乱他的阵营,心里特别郁闷,后来就开始想办法拉拢徐永昌那些人了。
被张学良收编
1930年冬天,华北的那些非正规军队都被张学良(他当时驻守在天津)给重新整编了。整编的计划是,山西只留下四个军,分别是商震带的第三十二军,徐永昌的第三十三军,杨爱源的第三十四军,还有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但山西的将领们内部意见特别大,有的想让商震专门当山西省的主席,然后放弃三十二军军长的位置;有的又想让傅作义专门去当绥远省的主席,放弃三十五军军长的位置,大家争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孙楚,闹得最凶。杨爱源为了不让山西内部闹分裂,就到处去调解,最后决定再增加一个护路军,让孙楚当军长,这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去攻打石友三
1931年夏天,石友三的部队从彰德朝河北的东北军进攻,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到了石家庄。那时候,山西的军队里,只有商震的第三十二军能带两个旅去攻打石军,其他的都想着接受石友三的提议,帮他打奉军。张学良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一边拉拢在正太路阳泉一带的宋哲元军(大概三万多人),让他们威胁太原,一边给杨爱源和山西各军的师长发电报,催他们快点表明要讨伐石友三。我记得那电报的大概意思是:我给你们拟了个讨伐石友三的稿子,希望你们明天早上6点前就发出去。这简直就是最后通牒。杨爱源晚上立刻召集各军的师长商量,孙楚、杨效欧他们坐在沙发椅上,气得直摇头,就是不肯发这个电报。杨爱源费了好大的劲解释,说要学总司令(阎锡山)以前处理省外事情的那种火候,现在还没到跟张学良翻脸的时候,再加上宋哲元还可能反咬一口,所以得忍着,还是把电报发出去为好。但将领们觉得张学良代拟的电报太逼人了,还是不愿意发。眼看天就要亮了,我提议说,只要同意讨伐石友三,电报里的词句怎么改都行,大家这才勉强同意改了电报发出去,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山西地方势力的“自家节日庆典”
张学良打败石友三后,觉得山西的局势不稳当,所以在改组山西省政府时安插了几个奉系的人当委员和厅长,私下里还打算抢占山西的地盘。正好这时候阎锡山从大连偷偷跑回五台,说是回家探亲,其实想重新掌权。这样一来,张学良攻打山西就更有理由了。他一边利用那些反蒋失败后留在山西的杂牌军队,比如孙殿英、鲍刚、张人杰这些人来捣乱,一边又调自己的直属部队,打算从平绥、平汉两条路进军山西,前锋白凤翔骑兵师都已经到寿阳了,离太原只有60公里。太原那边情况很危急,里面的人意见也不统一。张学良不想真打起来,就在准备动手的时候,发电报叫杨爱源他们去北平商量。杨爱源走之前偷偷让我准备好交接第34军的事情(他是这个军的军长),到了北平后就发电报说自己在德国医院治病,情况有多紧急可想而知。结果没过几天,日军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都忙着抗日,张学良也只好放弃打山西的计划,把开到山西的东北军撤回去,反过来还优待和安抚山西的将领。除了原来山西的师长们继续留任,还任命杨爱源为山西清乡督办,孙楚为会办。我收到杨爱源当清乡督办的电报后,就转给北平德国医院的他,他回电让我帮他在太原发就职声明。没过多久,杨爱源就从北平回山西了。听说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五六天找他谈话,说现在国家有难,大家得团结,不能再闹矛盾,进山西的东北军已经调走了,让他们赶紧回去。事情就这么突然变了。而且,原来要把阎锡山赶出山西的事也不提了,后来还让他当上了太原“绥靖”主任,他又重新当上了土皇帝,山西的局面还是老样子。所以有人说,九一八事变倒是成了山西军阀的“大喜事”。
新组建的陆军部队
从陕北红军跑到东边去打日本鬼子开始,阎锡山为了多招兵买马,一口气弄了20多个“防共保卫团”,后来这些团就改成了山西新编陆军,由杨爱源当老大,直接管着24个团,中间连个管理层都没有。我跟杨爱源说过,这样的安排打仗不方便,训练也乱套,特别是以后要是跟日本人干仗(那时候日本鬼子越来越嚣张,太原那边都觉得跟日本人的仗早晚得打),这些零散的团很难并到其他部队里去。杨爱源觉得我说得对,但就是不敢跟阎锡山提。结果七七事变一来,新编陆军的24个团全给拆开了,分到别的部队去了。杨爱源管的第六集团军,自己的队伍都没几个,打起仗来指挥都费劲。最后第六集团军抗战就是躲,日本人一来就跑。杨爱源后悔没听我的话,觉得当初要是把各团合成师就不会被拆开了。
顺着孙楚的意思来
杨爱源训练士兵挺有一套,但打起仗来就不太行。孙楚是他的老部下(杨当团长时,孙是营长;杨升为师旅长,孙也跟着升),而且这家伙挺机灵,一个作战计划能想出好几个方案来备选。所以杨爱源在打仗时经常听孙楚的,孙说打就打,说守就守,说撤退就撤退,杨自己很少拿主意。慢慢地,孙楚在杨面前变得越来越嚣张,特别是在将领集会上,对杨爱源的态度傲慢至极,旁人都看不下去,可杨爱源却像没事人一样。1938年,第六集团军总部在山西临县时,孙楚当了副总司令,跟杨爱源闹起了别扭,好几个月都不见杨。参谋处送来的文件,孙楚只是随便画个大圈就扔回去了。我得知这事后,劝杨爱源想办法解决。杨就邀我一起去孙楚那里看看,还一起吃了顿饭,三人像老朋友一样,之前的误会也都烟消云散了。太原的军人们都说孙楚这人难指挥,只有杨爱源能忍他,才能让他帮忙干点事,情况确实是这样。
指导军队代理总指挥官
教导军总部直接管理着13个旅,加起来有39个团。其中,7个旅和21个团是从以前的抗日决死队等改编过来的新队伍,这些队伍里的政治工作人员都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所以这7个旅后来都成了抗日的主力军。不过,阎锡山用的一些老旧军官,总是跟这些政治人员闹矛盾,每天都有好几份控告旅团营政治领导的文件送上来。杨爱源看出了阎锡山的打算:他是想用这些新的政治人员给队伍注入活力,加强自己的统治。所以一开始,碰到矛盾时,他就说老军官哪能适应得了这些新派人物呢?大多时候都是不管不问。后来看到争吵越来越厉害,他才去向阎锡山请示解决办法。阎锡山为此专门下了一道手令,说新军的军政纠纷都由他亲自来处理,别人不许插手。这么做是想让新政治人员安心,也让老军官别再赌气。教导总部接到手令后,就把所有新军军政人员的互控文件都送给阎锡山处理。但实际上,阎锡山所谓的亲自处理,也只是没办法解决,搁在一边不管罢了。到了1939年12月,那7个新军旅全部起义,离开了阎锡山,加入了八路军一起抗日。阎锡山在后来的干部大会上承认自己这次失败了,但他和杨爱源还是会骂那些军官都是废物。
当上了战区副司令长官那会儿
1939年,杨爱源升为了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他和阎锡山一起在克难坡的战区司令长官部工作(在那之前,长官部是在宜川县秋林镇的)。那时候,第十三集团军的王靖国司令越来越受阎锡山的重用,他眼红杨爱源的位置,想把他挤走。王靖国的手下也开始趁机捣乱。他们先是因为杨爱源的特务团(就是警卫团)收留了王部某师的逃兵而大闹,还抓了特务团的一个营长拷问,杨爱源派人去询问和处理,却被他们拒绝了,这让杨爱源非常生气。之后,又有人匿名向阎锡山告状,说杨爱源排挤忠心的手下,包围副长官,如果不除掉他,第二战区就要遭殃了。杨爱源知道后,很生气地跟我说,这是王靖国他们在故意挑衅,想逼他走,让我先忍一两个月,一起去成都休息(他家在成都)。我劝他别灰心,让我离开,但他就是不肯。刚好阎锡山亲自写信挽留我,我拖了三个月,找了个理由才离开山西。在我还没走的时候,第七集团军的赵承绶司令从前线来克难坡,跟我聊起杨爱源最近做事不对劲。我问:“这些话是王靖国跟你说的吧?”他说:“我们常有电报往来,所以我知道。”我把王靖国怎么想抢杨爱源的位置,怎么给杨爱源难堪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赵承绶,他才明白过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找阎锡山说:“司令长官,你要是不信任副长官,就让他去后方休息,不然就应该维护他的威信,免得有人排挤他。”阎锡山听了,连忙否认,还当场宣布(杨爱源也在场),以后不管什么事,都要先送给副长官审核,不能直接找他。经过这么一闹,王靖国就不敢再想抢杨爱源的位置了,杨爱源也安心地当他的副司令长官,不去成都休息了。
趁着机会赶紧逃跑。
1949年4月,阎锡山见太原马上就要解放了,担心杨爱源会被抓住。于是,他特地在南京(因为阎锡山已经逃到南京了)花大价钱租了架飞机,飞回太原把杨爱源救了出来。可他却把最亲近的妹妹五姑娘和外甥梁化之都留在了太原(后来虽然又派飞机去接他妹妹,但因为解放军炮火太猛,飞机没法降落,他妹妹觉得逃不出去就自杀了。梁化之是在太原解放时自杀的)。阎锡山只顾着救杨爱源,这说明他们关系很深。
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