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八月中旬,上海的张女士在网上花了19.9元买了块“整木菜板”,没想到用不了多久,中间竟然裂开了。她拿开一看,吓一跳:里面满是黑色的霉点,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
最近家里人陆续出现肠胃不舒服的情况,医生建议赶紧换掉这个菜板。检查结果显示,菜板内部霉菌超标,还检测出黄曲霉素,这可是一级致癌物啊。
从拼接菜板、毒衣服,到假洗衣液、致癌纸巾,再到不合规餐具、根本养不活的植物花卉……这些看起来“实惠又划算”的网购商品,其实暗藏不少陷阱。那么,商家是怎么把这些“毒产品”偷偷带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我们又该怎么巧妙避开这些坑呢?
时间追溯到6月初,广东茂名的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说自己妈网购的一批纸巾用后竟然得了尿路感染。一查,才发现那纸巾是盗版品牌的,纸上还留着明显的污点。厂家疑似用回收的纸浆摻杂荧光粉和滑石粉制作,成本实在太低了,但危害可大了。
这种纸巾在电商平台上标价“9块9包邮”,销量那叫一个火爆。不少网友留言说自己也用过类似的纸巾,擦嘴之后出现过敏反应,擦身体还发红,有的婴幼儿甚至皮肤溃烂了。
今年3月,江苏的王阿姨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里看到一个“限时拼团”的厨房菜板,上面写着“整木乌檀”,两块只要29.9元。一收到货,她觉得质感轻飘飘,用了没多长时间竟然裂成了两半。拆开一看,里面居然是纸板夹层和木屑拼接而成的。全家人一直用这块菜板切菜,医生怀疑她丈夫的肠胃炎可能跟这个有关联。
这些拼接菜板大多是用劣质木屑和胶水压制出来的,里面可能含有甲醛,缝隙里滋生霉菌和细菌,长时间接触食物,风险可不小。
今年5月,杭州一位消费者在直播间买了一批标称符合A类安全标准的宝宝纯棉衣服,结果收货后发现标签模糊、掉色厉害,还散发异味。她把衣服送检测,一查发现甲醛超标20多倍,甚至还检出了芳香胺染料联苯胺,这种物质长时间接触可能致癌,尤其是婴幼儿穿上后,伤害就更大了。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之前抽检全国各地的服装厂家,结果发现很多网售的衣服不合格率竟然高达20%,尤其在那种低价直播间卖的货问题更是严重。央视还曾报道,有些衣服的成本不到5元,但是主播的佣金能拿走一半,这就意味着剩下的钱就得在原料、染料、工艺和质检这些环节紧缩。
今年4月,山东的刘先生在直播间买了一桶标价“10斤14.9元”的洗衣液,还宣传说“去污能力强、99%抑菌、温和不刺激”。可是用完衣服越洗越脏,晾晒后摸上去又滑又黏,穿着还开始瘙痒、起疹子。挺无奈,他把样品带去检测了一下,发现这款洗衣液的活性剂含量不足,荧光增白剂超标,pH值也偏高,算得上是个典型的“三无”产品。
其实不少洗衣液都是小作坊自己调配出来的,用些便宜的香精、增稠剂和色素凑合着做,甚至连QBT1124这个基础标准都没达到。这种洗衣液如果长时间接触皮肤,可能会带来致癌和致敏的危险,特别是对儿童、孕妇以及过敏体质的人影响更大些。
早在三月的时候,媒体就曝光了一批“毒餐具”的事件。有个江西的消费者在网上买了一套“釉上彩”的瓷碗,图案挺漂亮,而且价格也挺实惠。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碗面就开始掉色了。
检验结果显示,这种花纹颜料里头包含铅、镉这些重金属,长期用下来,容易渗进食物里头。还有个消费者买了个“316不锈钢锅”,用个两个月左右,锅底就变黑还生锈了。检测之后发现,这锅根本不是316不锈钢,而是质量差的混钢材料。
正规不锈钢餐具必须符合GB 4806.9-2023食品接触标准,并且得标明“304”或“316”材质。价格低廉的商品大多是工业废料经过回炉搞出来的,暂时用着看不出来啥问题,但长时间使用就变成了隐形的慢性毒药。
今年2月,北京的林先生在平台上抢了一批“阳台绿植”,直播间里满眼绿油油的藤蔓和月季花开得绚丽多彩,让他一下就心动了。可一收到货一拆开,花叶都枯萎了,根也烂掉了,土壤还都掉出来。他联系客服,对方却说是“养护不当”,不愿意处理退换。更离谱的是,林先生买的是“蝴蝶兰”,结果收到的竟然是“狗尾巴花”。
不少直播间卖植物的套路挺损的:只认开出漂亮花朵才算对货,平时不开花的时期还不接受退货。还有一些商家要求说“养活半年以后才能确认品种”。这不就等于把消费者奉献成了赔本买卖,花的时间和钱都白花了。
今年一月,成都的李女士在某平台看到“散装卫生巾”只要5.9元就能买到20片,评论区里都在夸好用。结果用几次之后,她就感觉私处刺痛还出血。到医院一查,确认是细菌性阴道炎。她怀疑这卫生巾有问题,一拆开一看,里面的棉芯都变黄变硬,还散发着怪味。
通过媒体调查得知,这些散装卫生巾可能是用回收棉和废旧纱布漂白后压成片料制造的,里面的细菌数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还有一些产品根本没有卫生许可证,全部靠“刷单”和假评论来进行销售。
这些问题商品能在网上这么火,主要还是因为“便宜”。大家总觉得自己捡到了“工厂直供”的好货,殊不知其实商家早就算好了成本价。主播越是说得动情、价格越砍得狠,商品的质量就越让人心存疑虑。
有人在网上晒过自己买的“9.9元吹风机”,用了两次就开始冒火星;还有人在某电商平台买的“德国进口菜刀”,切个番茄都觉得费劲;相比之下,在实体五金店买的普通刀,用了三年依然锋利如新。
这些事例反映出,网购中的“陷阱式定价”实际上把消费者当成了“试验对象”。那些低价商品都是用来吸引注意力的,至于产品品质怎么样、是否安全,基本都靠“碰运气”。
平台表面上管得挺严,其实对那些小作坊和三无产品的打击还存在一些盲区。很多商家会用“模糊品牌”“虚假成分标记”以及“夸大宣传”等手段来躲避管理。维权难度大,取证也费劲,最终吃亏的还是咱老百姓。
不少人觉得“便宜没坏处,扔掉就得了”,可是这些商品常常和入口、贴身用的用品或者皮肤直接接触,一旦出了问题,影响的就是健康,甚至连家人的生命都得受到威胁。
所以啊,买东西这事儿得理性点看待,不是所有东西都不能在网上买,不过涉及健康安全的六样物品——菜板、衣服、洗衣液、纸巾、餐具、植物,绝对别为了图便宜而草率选择。
别被“9块9包邮”这类广告折腾得晕头转向,不如多花点冤枉钱去实体店买个安心。就算电商平台再怎么吹嘘“破底价”,也不能用健康来冒险。这些年来吃亏的人不少,省点儿成本可能换来将来几千块的医药费。健康是无价的,网上购物也没错,可别为了贪图便宜而交学费。
网购确实给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可也暗藏不少坑。只盯着低价,常常是得不偿失。这六类商品——菜板、衣服、洗衣液、纸巾、餐具、植物,跟咱天天吃穿用有关,关系到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不能沙子堆里面找宝贝。理智点买东西,慎重点下单,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措施。
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