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欢乐谷表演“擦边”风波:娱乐与公序良俗的界限在哪?
近日,深圳欢乐谷女团表演掀起轩然大波,演员身着制服、吊带袜,配合部分舞蹈动作,被指“擦边”。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网友争议,为何一场表演会招来如此多的质疑?它又触碰了哪些法律和道德的边界?
从法律层面来看,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直接定义“擦边表演”,但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营业性演出不得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圳欢乐谷作为营业性场所,其表演内容应符合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在此次事件中,不少网友认为表演的着装和动作容易引发不适,尤其是在以家庭客群为主的游乐场,可能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这显然与法律维护社会公德的初衷相悖。
类似案例在其他景区也有发生。此前,某景区的特色舞蹈表演因服装过于暴露、动作暧昧,被游客投诉。景区方最终被责令整改,因为这类表演不仅违背公序良俗,还可能涉嫌违反相关文化管理规定。在公共娱乐场所,表演内容不仅要追求娱乐性,更要考虑对不同受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影响。
再回到深圳欢乐谷的表演事件,景区回应已停止表演并启动优化调整,强调后续安排需结合家庭客群需求。这一举措是对公众意见的积极回应,但也引发思考:在追求创新和吸引年轻客群时,景区该如何把握表演尺度?一方面,文旅行业需要创新来吸引游客,女团cosplay表演这类新颖形式本身并无不妥,在特定场合,如动漫展会,这类表演很受欢迎;但另一方面,当它出现在以亲子家庭为主要客群的欢乐谷时,就需要重新审视其内容和形式是否合适。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对于文旅场所表演内容的监管,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标准,加强审核。景区自身在策划节目时,要充分考虑场所定位和受众特点,不能为了博眼球、追流量而忽视社会影响。公众对于公共娱乐场所的表演内容也有监督的权利和责任,当发现表演可能违背公序良俗时,应积极发声。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在保障娱乐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社会公序良俗,让公共娱乐场所真正成为全民共享欢乐的地方 。
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