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儿子被放在后备箱”这事,作为一个妈妈,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对于大人之间的矛盾我不予置评,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3个大人对孩子的伤害,不免让我有些意难平。
很多人可能会说,“亲爸和后妈”这对组合把孩子放在后备箱,有错能够理解,亲妈为儿子维权有什么错?
说这个之前,我们不如先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7月14日,孩子的亲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曝光了自己9岁的儿子在2年前与亲爸和后妈出远门的时候被安排躺在汽车后备箱的遭遇。
2023年7月份的暑假,男孩跟着爸爸、后妈、爷爷奶奶以及后妈所生的两个孩子,一行7人从广东佛山顺德自驾前往广西桂林旅游。
因为车里的座位不够,男孩只能在炎热的夏天坐在狭窄的后备箱里,还要和两台婴儿车挤在一起,中途甚至被婴儿车砸到。
7月16日,孩子亲爸回应,承认了孩子坐后备箱的事,但是他表示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坐了后备箱,其余时间都坐在前排。
展开剩余88%他辩驳称自己的车是越野车,前排与后备箱中间并无隔挡,空气流通,孩子不会感到闷热,还说自己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孩子是自愿的。
有律师表示:
亲爸和后妈的行为涉嫌超载、后备箱违规载人,且属于“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虐待行为,如果经常如此对待孩子,或构成虐待罪。01
咱先来说说孩子亲爸和后妈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底线是“保障孩子的安全与基本权益”,而不是以成人的便利优先
孩子的安全与身心健康,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父母的法定义务。
孩子的亲爸和后妈因为座位不够就让孩子坐在后备箱,本质上是把成人的出行便利放在了孩子的安全之上。
后备箱不是载人的空间,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措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孩子面临的风险远高于车内的人。
两人的这种行为,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对孩子生命的漠视?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孩子听话”,而是保护孩子安全健康地活着。
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任何以“无奈”“偶尔为之”为借口忽视孩子基本权益的行为,都是对义务的违反,更是对家庭教育本质的背离。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而不是把孩子视为“附属品”
男孩父亲声称“征求过孩子意见,孩子是自愿的”。
这句话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个“自愿”,到底有几分是孩子的真实意愿?
一个7岁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他面对家长的安排,他的“自愿”极大可能是迫于权威的妥协,而不是自己真正的自主选择。
而这也暴露了部分父母的错误认知:将孩子视为“自己的所有物”。
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孩子是拥有独立意愿、情感和权利的独立个体,这一点不容置疑。
父母需要“把孩子当人看”:
尊重孩子的身体权,不能强迫他们处于危险环境;
尊重孩子的话语权,认真倾听而不是敷衍地“征求意见”
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能忽视他们的恐惧或者不适。
当父母以“我是为你好”“孩子不懂事”当作理由来剥夺孩子的基本权利,其实是在摧毁孩子的自我认同,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和安全不重要”。
3、“情感忽视”和“冷暴力”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和明显的指责、打骂相比,忽视、贬低、冷漠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比身体的伤害更难愈合。
不让后妈的两个孩子去,偏偏让男孩去,父亲的区别对待会让男孩产生“不公平”的委屈感,孩子可能因此形成长期心理创伤,产生错误的认知:
“我不值得被爱”或者“我的需求不重要”。
甚至可能影响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父亲口中的“5万学费的物质供养”,更是“情感回应”:
父母的态度、语言、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02
说完亲爸和后妈,咱们再来说说亲妈,她保护孩子、为孩子维权的出发点无可厚非,那她到底做错了什么?
1、孩子的肖像权和隐私权不容侵犯
父母在维权或者表达诉求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始终把孩子的利益和尊严放在首位?
孩子的妈妈直接公开了孩子的视频和照片,没有任何模糊处理,直到后期,各平台转发时才开始遮挡孩子的面容。
未成年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是所有人都应该守护的“边界”,即使是父母也无权随意处置。
亲妈这样做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揭露伤害,但肖像和隐私的公开,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外貌、经历被广泛传播,让他在学校、生活中被过度关注,甚至他可能遭受嘲笑、议论、指点,造成心理的二次伤害。
2、父母的“情绪宣泄”与“维权手段”,不应该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作为代价
母亲公开视频的行为,背后可能包含着对前夫两人的愤怒、对孩子遭遇的心疼,还有希望通过舆论施压的诉求。
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自己的痛苦经历和肖像被公之于众,本质上是“将私人创伤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未成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尤其是在经历伤害以后,他更需要“隐私空间”来修复自己的情绪。
男孩妈妈把孩子的遭遇作为“公开话题”,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我的痛苦被围观”的羞耻感或者恐惧感,甚至加剧他的创伤记忆。
成人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容易陷入“目的正当性”的自我合理化,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
“维权”的终点应该是保护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矛盾的“展示品和牺牲品”。
3、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父母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冲突,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维权手段的“适当性”比“力度”更重要。
母亲保护孩子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是“目的正确”并不代表“手段合理”。
妈妈通过公开肖像、借助舆论施压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向孩子传递一种错误认知:
“解决矛盾,可以牺牲他人的隐私和尊严”、“公开曝光是处理冲突的合理手段”。
这与家庭教育“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权利”与“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目标背道而驰。
孩子妈妈在维权时,既要坚定保护孩子的权益,又要尽量通过合法尊重隐私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孩子看到:
“维权可以有边界,保护可以有温度”。
03
不幸的家庭总是各有各的不幸。
离婚家庭的家庭教育,更应该“对孩子屏蔽大人的矛盾”,以孩子的利益作为绝对的核心。
离婚夫妻陷入抚养权纠纷,孩子妈妈提到“争取抚养权期间,孩子遭受生父和继母的精神暴力”。
有些父母在离婚或者感情破裂之后,往往喜欢把对彼此的不满、报复心理转嫁到孩子身上。
其实,离婚家庭的父母更应该遵守边界:
不把孩子作为“争夺抚养权”的工具; 不能通过贬低对方、苛待孩子来发泄情绪; 不强迫孩子“站队”。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即使不再相爱,但他们依然共同爱我”,而不是“父母的战争让我无处可逃”。
如何在“保护孩子”和“尊重孩子”之间找到平衡?
也许关键点在于不仅要为孩子做主,更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而不是被动地卷入父母的冲突。
写在最后
原来,父母的爱也应该有边界,对孩子的保护应也该包含尊重。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托举,而不是控制和牺牲。
不管婚姻情况如何、不管大人的世界有多少无奈,我们父母的核心角色始终应该是“托举者”:
用安全保护孩子的身体,用尊重滋养孩子的心灵,用责任引导孩子的成长。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发布于:山东省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